「金」是極具人氣的一種投資標的,其中包含著各式各樣的衍生商品;除了項鍊、戒指等珠寶首飾以外,以金製成的手錶也相當受到歡迎。
至於純粹以投資為目的購買金的消費者,則會將目光置於金塊、金牌、金幣上。
而流通於國內的純金金牌,究竟有著何等價值呢?
另外,只要論及金牌,便會令人聯想到奧運比賽中的金牌。
本文將針對各式金牌的種類與價值進行揭秘。
純金金牌的製作起源
當發生值得留名青史的慶賀「事件」時,就會製作純金的金牌。
放眼過去,便曾因下列場合發行純金的紀念金牌。
舉辦奧運
舉辦萬國博覽會
各國王室成員的結婚或誕辰
各種法律的施行
鐵路開通紀念
雖然純金金牌因價值高昂而備受矚目,但實際上用於紀念牌的材質各有不一,常常並非以純金製成。
說明純金金牌與金幣的差別
在考慮購買或收購純金金牌時,不免會思索「跟純金的金幣有什麼差別」。
即使是相同的金屬,金牌與金幣之間仍存在著極大的差異。
其關鍵便在於「金幣=錢」這個重點。
紀念金幣具有「錢」的價值,是由各國的造幣廠或負責單位所製作。
另一方面,金牌並無「貨幣」的價值,故只能作為裝飾品或收藏品。
價值可能因稀有程度而出現變動
純金製造的金牌將由兩個重點來訂定其價值。
其一為「金屬的價值」,其二為「金牌的稀有程度所衍生的價值」。
金屬的價值是來自於純金材質,雖然金額會依金牌的重量而有所出入,但其標準並不會改變。
相對地,若是以收藏品的角度來看,價格便會隨著稀有程度而提升。
當考慮買賣純金的金牌時,建議考量上述所提及的觀點。
奧運「金牌」是純金製作嗎?
以上雖已介紹了純金製作的金牌,但論及金牌這項物品,想必許多人會聯想到「奧運金牌」。
頒發給奧運比賽第一名選手的金牌富有特殊的意義;那麼,此代表名譽的奧運金牌,應該是由純金製作而成吧?
奧運的金牌不是純金!
實際上,奧運金牌的主要材質是「銀」,因此無法稱為純金製作。
在製作金牌時,會先以銀作為基底,再於其上鍍金;採用此方式的原因來自於奧運舉辦國的經濟狀況。
奧運的獎牌是由舉辦國負責準備。在一次的奧運比賽中,將會需要金牌、銀牌、銅牌各500面左右;若以純金製作金牌,將會耗費國家難以負擔的龐大費用。
因此,為了使每個國家都能夠公平舉行奧運,奧運規章中便將金牌的材質訂定為「銀」。
但是,獎牌材料的詳細規定效力僅至2003年;從2004年起,對於獎牌的厚度、金銀的份量比例皆無從規範。
目前,舉辦國所製作的獎牌樣式,是由IOC(國際奧運委員會)進行審核,只要通過IOC的核准,即可依照偏好自行製作獎牌。
咬金牌會留下齒痕?
純金是延展性絕佳的金屬,可製作成單薄的金箔或纖細的金線;而因純金過於柔軟,故在製作首飾時會改變其比例,降低金的純度以提升硬度。
往昔在判斷金的純度時,會透過齧咬的方式,確認是否會在其上留下齒痕。
在頒獎典禮與採訪上,不時可見到獲獎者咬獎牌,其原因便被認為是出自於此。
但由於現在的金牌並非純金製造,因此即使齧咬也不會留下痕跡。
當拍攝照片時,咬獎牌的表演意義大過於實質意義,也常可見到記者要求獲獎者咬獎牌。
金牌的金屬價值並不高昂
與純金相比之下,純銀的價格較低;而因金牌的材質大多為銀,故其比純金製的金牌廉價。
但是,只有在比賽中獲得第一的選手才能擁有金牌,不是任何人都能在奧運中奪下勝利。
由此可見,材質並非判斷金牌價值的第一優先。
其實也有純金的奧運獎牌?
最早的夏季奧運為1896年的雅典奧運,當時並沒有致贈金牌的傳統,而是授與優勝者桂冠以及銀牌。
其後,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中,首次以鍍金製成金牌。
接下來,1904年的聖路易斯奧運時,純金的金牌初次登場。
在此之後,雖然曾經出現無數次純金製作的金牌,但終究在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成為絕響。
有鑒於此,純金製作的奧運金牌數量稀少,是相當珍貴的物品;建議大家若有幸能夠一睹風采,務必要充分欣賞其樣貌。
若發現用不到的金牌可考慮變賣
許多人會在整理家中環境時,「偶然發現」作為紀念品的金牌。
如果對其並無太大的興趣,不妨考慮轉手賣出。若是純金製作而成,便可依據其金屬的價格售出作為零用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