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熟知的「黃金」,究竟是如何被開採出來,最後來到我們身邊呢?散發璀璨光芒得天獨厚的「黃金」總是一再吸引人們的目光。我們不僅將黃金穿戴在身上當作奢華的飾品,還會收購黃金當作保值的資產,近年人們更利用黃金的金屬特性,應用在多項工業產品中。本次要介紹的是較顯為人知的黃金小知識,以下將為您介紹具體的做法,有興趣的請不要離開呦!
開採的起點……找出金礦脈
要開採黃金,首先要找出蘊含黃金的「金礦脈」。依照位置在地底深處沉睡的金礦脈,深度分為「易開採」和「不易開採」。
「南非」是全球最出名的黃金產地,但南非現在「容易開採的金礦脈」因為大量開採,皆已開採殆盡。目前必須「挖掘至地下3000公尺才能開採到金礦石」。到這個深度,地熱會影響開採工程,光是挖掘礦石就需要支出龐大成本。同樣地,海底雖然也埋藏許多的金礦脈,但同樣因為採礦需耗費太多功夫,成本將變得「十分昂貴」。
台灣的金礦脈
金銅礦主要產於金瓜石、九份一帶,一度是東亞最大的金礦產地,蘊藏了台灣金礦總量的百分之九十五。在1889年架設八堵鐵橋時,工人發現河中金砂後,金瓜石、九份風光的採金史也揭開了序幕,直到一九七一年因為不敷成本而封礦。
日本也有金礦脈
一般認為日本是「自然資源稀少」的國家,但過去日本就曾在著名的「佐渡金山」開採過黃金。而在現代則認為富含氯的溫泉地底可能也深藏著金礦。所以如果找到能產出黃金的金礦山,備齊採礦用的設備,即使是日本也可能產出大量黃金。(比如鹿兒島縣及北海道,不時會出現金礦山的話題)近幾年,中國、祕魯及印尼等國家都因具有位置較淺、且還能繼續採礦的礦場,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。
如何分離出黃金?
首先,並不是從金礦脈中開採出的金礦石就是「黃金」。所謂的黃金會分散在礦石之中,無法以肉眼辨識。因此需要經過提煉作業,才能從大量礦石中分離出貴金屬。提煉黃金的方法依照國家、地區不同而有差異。在此向各位介紹兩種具體做法。
採用銅製熔爐的方法
大規模的礦場主要都是利用銅製熔爐來提煉黃金,可以兼顧安全與經濟實惠。將銅礦石與金礦石一起放入熔爐,金、銀、銅便會在高溫下融為一體。接著需先分離出銅,再經由高溫提煉出銀,最後即可用電解法分離出黃金。
採用水銀
南非共和國主要是利用水銀,提煉出礦石中蘊含的黃金。水銀在吸附金、銀後,會變為「汞齊」。在粉碎的礦石加入水銀,即可分離出含有黃金的汞齊,加熱汞齊便可提煉出黃金。不可否認,使用水銀有導致環境汙染、人體汙染的風險。但這種方式不需使用大型作業工具,就能輕鬆分離黃金。因此,現代設備完善的礦場多是採用銅製熔爐的方法,只有無法裝設大型作業工具的礦場,才看得到這種提煉方式。
1噸金礦石提煉的黃金僅能打造一枚金戒指
「金礦石」中蘊藏的黃金含量又極其稀少,從金礦石提煉出黃金,是既耗時又費工。一般來說,採掘1噸的金礦石,提煉出的黃金也「只夠打造一枚金戒指」。
結語
開採黃金的方法五花八門,無論何種方法開採過程都伴隨著危險性。放眼全球,金礦石的開採量十分有限,再加上提煉黃金的過程需要耗費多項工序,無怪乎金價總是居高不下。不過無論今昔,只要世上仍有「渴求黃金的人」,人類就會繼續開採黃金。因此,能從哪裡挖掘黃金、如何挖掘黃金,都是國家應該高度關注的議題。下次不妨也留意看看相關的新聞吧!